景福镇2016-04-14 17:37浏览数:696次
因景福院得名。 营盘山村 位置境域与建置沿革 位置境域 景福镇地处三台县东与射洪县陈古镇相邻,南与紫河镇、郪江镇相邻,西与安居镇相接,西与观桥镇相连,西北与新生镇相连,北与中新镇为邻。距三台县城46公里、射洪县城28公里。行政区域面积98.96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建老场,名义隆场。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建关帝庙,清乾隆时建新场,名景福院。由于景福院比义隆场人多热闹,遂将义隆场集期解散,合并为景福院逢场,从此老场新场统称景福院。清末民初为室火乡,民国24年设景福联保,民国29年建景福乡,1951年老场改为义隆乡,1955年10月,撤销义隆乡合并到景福乡,1956年分乡,将原来的义隆乡改为双乐乡。1958年10月1日成立景福人民公社。1967年7月更名向阳公社,1984年3月改为向阳乡。1986年撤销向阳乡,设景福镇,隶属向阳区。1992年9月,双乐乡、方垭乡、茂隆乡、金星乡并入景福镇。1995年10月,双乐划出单设双乐乡,2019年底双乐乡并入景福镇。 方垭,场镇驻地在县城南44公里的吊嘴。1949年前大部份归景福乡管辖,余属观桥、安居乡。1951年建立太和乡,1956年中期撤销,同年底恢复建置。1958年改为太和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为方垭公社,以境内方垭渡槽命名。1984年改为方垭乡,1992年并入景福镇。 茂隆,场镇驻地在茂隆场。此地原有一梦龙庙,后渐形成聚落,民国21年兴场,取名梦龙场,民国23年前归室火乡管辖,后分属景福、乐加乡。1951年建立梦龙乡,1954年改名茂隆乡。茂隆,有兴旺发达之意。1958年改为茂隆公社,1984年改为茂隆乡。1992年并入景福镇。 金星,场镇驻何家沟,距县城58公里。1961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茂隆、双乐、向阳公社各划出部分生产大队组成。因此地有一金龙桥,故名金龙公社。1967年更名为金星公社。1984年改为金星乡,1992年并入景福镇。 双乐,原名义隆乡,驻地李家楼,俗称尼姑庙,因尼姑修行太苦,改名双乐。民国初年属室火乡(今景福镇)所辖。民国29年(1940年)属景福乡。1952年8月从景福乡划出建义隆乡。1956年3月撤义隆乡,同年11月又恢复乡建置,改名双乐乡。1958年建双乐公社,1984年改为双乐乡。1992年并入景福镇设双乐办事处。1995年10月划出单设双乐乡。2019年底并入景福镇。 行政区划 景福镇辖独木沟、园坝子、廖昌沟、槐花店、太平山、桅杆湾、观音堂、鲜家嘴、松树湾、白沙湾、蜜蜂嘴、胡家坝、松树堡、方家垭、罗家祠、营盘山、麻柳树、马口堰、菩提寺、陈家沟、大屋沟、双手磨、白鹤湾、土桥沟、陈家祠、金龙、天公山、陡沟、清凉寺、柏树桥、刘藻沟、崇心寺、双拱桥、五泉山、宋武沟、王家堰、宋观庙、王太沟、大石包、钟鹤楼、状元碑41个行政村,42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万人。 社会状况 2012年9月,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到营盘山村视察 2014年10月,景福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被绵阳市大调解中心、市司法局评为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年12月,景福镇被评为绵阳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2015年3月,被县委授予“五个好”镇乡党委。2015年10月,被确定为扩权强镇试点镇。2011~2015年,景福镇先后51次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 2015年2月,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简称综改区)前线指挥部在景福镇成立,景福镇被列为综改区7个建设镇乡之一,景福镇鲜家嘴村、园坝子村、松树湾村、廖昌沟村、双拱桥村、王家堰村、宋观庙村、王太沟村、大石包村、钟鹤楼村、状元碑村列入综改区36个核心村建设序列。2015年7月,景福镇被列为综改区“1+5+4” (1个重点镇、5个幸福美丽新村、2个新村聚居点和2个产业示范园重点区域)重点建设区域。 景福镇有向阳中学、景福小学、金星小学、茂隆小学、双乐小学等学校。 特色优势 油牡丹产业园 2015年6月,景福镇引进四川牡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到鲜家嘴村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发展油用牡丹(品种为凤丹)产业。现已连片栽植800余亩。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或专业大户)”的运行模式,打造四川省第一个以坡台地为主的高标准万亩油用牡丹产业园。油用牡丹品种“凤丹”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一次种植,30年~50年不换茬,号称铁杆庄稼,不翻土,省工、省时,提高丘区山、林地的利用,种植5年后为高产期,每亩400公斤,亩收益8000元;还有牡丹的花蕊、花瓣和根部也具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 油牡丹产业园 铁骑力士景福猪场 占地面积87亩,其中圈舍面积8000余平方米。2015年10月,铁骑力士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于槐花店村10组进行景福猪场建设,2016年8月底猪场建设全面完工,同年10月猪场开始投产。建成后,将年出栏生猪33000头。 养殖业 2015年按照“农户以土地入股,实行保底分”的模式在宋观庙村、双拱桥村和王堰村建设种植甜橙1000亩,在甜橙树下,开展林下花生种植100多亩。在状元碑村,大石包村,钟鹤楼村新增藤椒1000亩。在王家堰村净水养殖台湾泥鳅60万尾,发展稻鳅50亩。在状元碑村发展“稻鸭”120余亩。 景福豆豉 清雍正四年(1726),楚南(今湖南)安化县谌益珍携其子安仕、安忠、安才及妻王氏来川。初留铜梁、大足,后徙景福院,借寓亲戚家,除营工度日外,发扬他在楚南安化精于豆豉之艺,传授其三子,组织家人,用景福院蜜蜂嘴清澈之溪水,先小量生产,所产豆豉,别具风味,有滋润化渣,色黑显光,味醇香馥,颗粒均匀,细嫩酥软,爽口回甜的特点。因需求大增,谌益珍及其子辈,便正式办起豆豉作坊。谌益珍之孙谌孝周,在清乾隆中期,正式开设酱园。商号为“如玉成”。后又为“如意成”,商标名“安化豆豉”。从谌孝周至谌殷鸾的四世中,列强入侵,战事频繁。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无暇东顾,国内民族工商业得以兴盛,这个时期,谌氏子孙尽力开拓“如玉成号”酱园,由于经营有方,到谌德宣时已因开设“如玉成号”,产销“安化豆豉”盛得资历,除置产业外,并为“如玉成号”创业者谌孝周建立“笃祜祠”。在皇兰湾营造住宅,庭堂广邃,且生员辈出,例授翰林院孔目,此时的谌氏,马腾于槽,人喧于室,俨然成了大家。“如玉成号”酱园,也不仅仅是一个商号,而且代表谌氏门第的招牌。到了谌殷鸾手中,“如玉成号”已年产大、小豆豉3000坛(每坛约重100公斤)。民国7年(1918),“如玉成号”酱园毁于军阀混战中,“安化豆豉”也濒于破产,事平后数年,谌益珍七世孙谌舜卿,谌时卿虽小量恢复生产,但质量和数量远不能和当年比美。如玉成号“安化豆豉”衰败后,民国18年有张启安等人先后兴办“天玉成”“福兴隆”等四家酱园,但产品不及“安化豆豉”。如玉成号酱园也在抗战中停产。1984年10月,向阳农具厂部分转产,加工豆豉,寻得如玉成号、天玉成号几位老工人参加操作,并深得过去一些工艺,更名为景福豆豉。是年景福豆豉被绵阳地区供销社系统评为优秀产品。现在景福豆豉的继承人是杨光大,景福豆豉年产量一万四千公斤。景福豆豉酿制技艺于2013年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福豆豉 古今名人 李朝元 天宫山村人,1950年入伍,1951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三台县人民委员会于1962年11月6日追认为烈士。 孙锡山 麻柳树村人,1950年参军,1953年6月14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1953年6月17日被批准为烈士。 梁光华 麻柳树村人,1950年2月参军,1951年5月17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1951年9月1日被批准为烈士。 羊衍文 营盘山村人,1951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 任从刚 罗家祠村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县政府授予他家“永垂不朽”金字匾一块。 梁光烈 生于1940年12月,营盘山村四组人,1958年1月入伍,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上将军衔。曾任陆军20军军长,54军军长,北京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国务院党组成员。 2014年4月,原国务委员、国防部长梁光烈到母校方垭学校探望 名胜古迹 景福禅院 又名关帝庙,人称“老庙”,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培修于明朝,增修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民国时期,三殿重垒,共三百余蹲神像,两廊建有十殿、庙门前塑有鸡脚,无常、灵官、四大天王等。正二殿刘备,诸葛亮居中,左右关羽、张飞,汉朝文臣武将竖立。正中大佛宝殿雄伟庄严。景福禅院在“破四旧、立四新”中被毁,1993年在景福场镇狮子山重建,现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众佛殿,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金龙崖墓群 位于金星金龙村,以青杠排山及玉皇坡分布较为密集。其M1为多室墓,室内依壁开凿台阶、灶台、案几、水井、壁龛、马厩等附属设施,有单檐悬山顶、六棱中心斗拱柱等仿地面建筑雕刻,有阙楼、天花藻井、壁柱、壁穿等装饰装修,有阙楼、高浮雕马、朱雀及人物等画像雕刻,该墓葬为研究汉代该区域的社会发展状况、民风民俗及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2010年12月被公布为县文保单位。 王氏节孝坊 位于方垭麻柳树村,建于民国七年二月十九日,为石质仿木构四柱三间五楼。柱前、后均有抱鼓,宽5.1米、厚1.52米、高4.4米。主楼正面上额刻“清旨”,匾刻“节孝坊”。龙门枋浮雕“双凤朝阳”,边楼浮雕动物。明间额刻“食丧祭”,柱上楹联“两字昭今古”“一诚格地天”。左右梢间均嵌有碑。碑记王氏生平。背面龙门枋浮雕“二龙戏珠”,门额“人文纪瑞”,楹联“金石不渝乾坤老”“霜雪傲凌日月光”。1999年,被公布为县文保单位。 双乐渡槽 是人民渠七期工程鲁联干渠上最大的建筑物,全长450米(绵阳市境内最长的渡槽),高61米,主拱圈净跨度三十米,分上下两层,下层四跨为空腹石拱,宽十米。渡槽从1977年7月动工,1980年冬建成,渡槽建成后三台、射洪的二十万亩原本只能种植红薯玉米的农田,能够种植水稻,让受益区的人民享受到丰衣足食的快乐。 渡槽到现在虽然已经使用三十年,但是从未出现过问题。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说,这座渡槽建筑质量非常高,“5·12”地震时仅造成非常轻微的渗漏,但没有影响通水,后来修补后又像新的一样了。 革命烈士
|